本文目录一览:
- 1、继续创先争优活动破解难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 2、如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 3、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委如何跟踪问效
- 4、谈谈如何加快推进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5、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
继续创先争优活动破解难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根据《 *** 甘肃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甘办发〔2011〕70号),结合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实际,现就深入推进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胡 *** 总书记“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我省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围绕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集中解决一些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办成一些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在交通运输行业带来的变化,真正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广大群众的满意工程。
二、目标要求和时间安排
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是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创先争优“窗口服务月”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厅属各级党组织要把破解难题主题活动作为2011年7月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任务,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各地各部门的中心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创先争优活动推动中心工作,以难题的破解体现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三、 *** 步骤
(一)确定难题。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瓶颈问题、影响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与广大干部职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筛选确定本单位、本部门的难题。确定难题时,要坚持实事求是,重点确定那些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努力能够解决或见到明显成效的难题。各单位原则上确定1—2件需破解的难题。各单位需要破解的难题经过党委(总支、支部)会议审议确定后,务必于7月18日前将“待破解难题汇总表”(表一)报厅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制定方案。对确定的难题要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列出进度计划,作出公开承诺,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厅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单位确定的难题和破解方案,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三)认真破解。对确定的难题要分类排队,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办结时限,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全力抓好落实,确保确定的难题按期得到解决。
(四)总结提升。及时总结推广破解难题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并形成好的制度,建立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书记为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之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帮助指导基层单位破解难题。厅属各级党组织要动员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积极参与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中创先进、争优秀。要把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与开展“窗口服务月”活动、推进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
(二)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厅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实行每月报告制度、实地调查研究、开展经验交流等方式,及时掌握各单位各部门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推动活动顺利开展。各单位党委(总支、支部)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指导和推动工作落实,确保每月30日前将本月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情况上报厅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一次。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充分运用省交通运输厅网站、《甘肃交通周刊》、厅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如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要坚持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是推动基层党务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建立健全组织、配齐配强人员是基础;
3、要着眼于固本强基,建立并落实符合工作实际的奖励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基层党务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应坚持强化考核与激励约束并重,解决好“干得好”的问题;
5、基层党务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程序、考核标准、行为规范,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所有环节和全部内容,都要以科学管理的理念来体现;
6、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持之以恒地抓好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7、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落实保障措施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程序,切实强化党组织建设,考核方式科学合理;
8、要切实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扩展资料:
创建标准化党支部实施办法:
1、健全班子 责任部门:党组 党支部
1、规范支部设置。
党支部委员会委员设置5人,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各1人。
每届任期二年。
党支部委员会任期届满应按期进行换届选举。
因特殊情况,需延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应报机关工委批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
2、选好党支部书记,配强党支部班子。
把党性强,作风正,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熟悉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干部、职工信任,工作能力强,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志选进党支部班子。
党支部书记由党员领导干部兼任。
3、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 思想、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党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 *** 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4、严格程序,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党支部对提出入党申请的同志,要按照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进行衡量和确认,一般需经一年以上的考察,才能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委如何跟踪问效
下面这个答案
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南京邮电大学积极构建并深入推动“调研、立项、执行、检查、反馈”五位一体的闭环跟踪问效机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及时跟踪项目进展,认真组织验收评估,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深入走访调研,把准师生诉求。广泛调研摸排,通过实地走访、“我与书记校长面对面”学生座谈会、新进教师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意见箱等形式,充分调研师生的真实需求、迫切需要,切实找准师生反映集中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注重改善民生,始终聚焦师生“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政治站位,周密计划安排。深化思想认识,学校党委坚持把推动“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最困难的师生入手,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大力推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党委统筹抓总、部门分工合作、全员合力推动的良好工作机制。出台实施方案,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从开展专题调研、列出项目清单、组织志愿服务、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
强化组织实施,注重推动落实。建立工作台账,汇总民生实事项目300余项,确立校级重点项目100余项,实施清单管理,逐项对标销号。确立推进路线,融合“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覆盖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员,面向教师、学生、社会、发展,校领导牵头重点项目,分类分层深入推进。明确工作机制,坚持抓高质量育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服务和高质量民生,不断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水平、办学水平层次、学生就业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师生幸福指数。
强化过程管理,及时跟踪问效。定期跟踪检查,发布“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进展成效报送通知,摸排工作进展,跟踪各项办实事清单进展,掌握完成情况。督促责任部门严格对照“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力以赴抓好任务落实。及时梳理总结,制定“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阶段性总结工作提交标准,明确总结要求,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全面总结反馈,督促整改落实。组织总结研讨,学校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形式,组织召开“我为师生办实事”研讨会,编制典型案例汇编手册,遴选部分单位汇报发言,分享经验做法,发挥示范作用。实现“四个一批”,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相结合,集中出台了一批有利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出一批方便师生惠及师生的务实举措,实施一批直接服务师生的项目工程,化解一批师生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
谈谈如何加快推进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第二,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特别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 *** 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 *** 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之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运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更低工资、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应认真加以落实,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有利于扩大就业,也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之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这里,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党的 *** 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 *** 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提低”,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更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扩中”,就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调高”,就是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打非”,就是取缔非法收入。要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要求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更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是完善更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更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更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也应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 *** 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个框架和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同时,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 *** 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这些对于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增强健康体魄,都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之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 ***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更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更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更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 *** 制度,健全党和 *** 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 *** 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之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
之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 *** 报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针和举措,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发展教育,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多样化筹措经费,使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为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 *** 、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进行有效探索。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将相互衔接与沟通,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学者,使高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为培育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出重大贡献。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 *** 、一个政党的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党和 *** 越来越重视扩大就业工作。在党和 *** 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明显改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这些成就是在我国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劳动力总需求的情况下取得的,也是在世界经济跌宕起伏、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
但是,就业问题是我国要长期面对的重大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更大的难题之一。这是由我国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就业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总量性矛盾较为突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体制转换,之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一些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因生产能力过剩或资源枯竭而关闭或破产,使大批职工转岗失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一些工人下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一些企业可能造成的冲击,也会加重结构性失业现象。素质性矛盾突出,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兴起,部分低素质劳动者被迫失去工作;同时,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同样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量大大减少了。观念性矛盾突出,由于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盲目地追求轻松、干净、体面的工作,使一些人白白丧失工作机会,等等。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党的 *** 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 *** 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 *** 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 *** 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应当明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地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应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党的 *** 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更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的落实,关系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确保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其生活安全感。特别是从我国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从体制上为生活陷入困境的各种社会成员提供及时而稳定的帮助,从而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困难的人感到党和 *** 的关心,感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折凝聚力的大团结。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只是一件单纯的经济性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突破了一大批难点重点问题,是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更大、进展最快的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的时期。据民政部提供的情况,目前我国已有5000万城乡困难群众纳入到经常性社会救助范围。城市更低生活保障对象现在有2200多万人,全国农村纳入到五保供养的有320多万人。此外,全国有700多万农村人口纳入到低保制度,还有1204万人纳入到经常性的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众受益。民政部门与教育、司法、建设等部门合作,开展了教育、医疗、住房和北方地区供暖等多方面的专项救助。不久前,民政部还和44家慈善组织共同发布了130个慈善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8亿元。这些项目涉及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领域。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希望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不够宽;社会保障奖金的筹集还有很大困难;还有一些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更需要有大力度地发展。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困难,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人们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党和 *** 以及全国人民作出不懈的努力。
因此,党的 *** 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更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抓紧研究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问题,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二要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既要确保当期支付,解决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特殊问题,又要下大力气研究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医疗卫生基本制度。中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令老百姓抱怨的问题,主要是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是由于现有与资源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医院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生。这种格局形成了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一般民众患病后难以在当地有效就诊,要到外地或者到大医院去求治。看病贵则是由于错误的医疗改革引发的一些问题造成的,如把医院看成是同经济组织一样的盈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系统一些人员的道德崩溃造成的。正因为看病难、看病贵,致使个人医疗经济负担加重,有病不医、自我医疗的人逐渐增多,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因此,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已成为摆在党和 *** 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成为一般百姓普遍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深切的企盼。
党的 *** 正是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这一愿望和要求,提出了我国建立医疗卫生制度方面的基本设想。 *** 报告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 *** 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 *** 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当前,抓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重点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 *** 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二是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能基本满足群众看病需要的药物目录,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组成复合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四是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扭转公立医院盲目追求创收的倾向。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国家通过制度设计使公民能够买得起医疗卫生服务是改革的方向。按照这一方向,必须大力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疾病风险在社会大范围内得以化解,增强了参保人享受医疗的经济能力,同时相对降低了医疗服务和产品的实际价格,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费用筹集、使用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在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均较低的条件下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正确制度选择。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完善的社会管理。因此,党的 *** 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 ***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更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更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更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 *** 制度,健全党和 *** 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根据 *** 的这一精神,在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做到,健全党委领导、 ***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的社会管理不只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使社会各个方面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合力。因此,健全党委领导、 ***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显得非常重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 ***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 *** 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 *** 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 *** 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 *** 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 *** 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 *** 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 ***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 *** ,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