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什么意思
- 2、请问“位卑不敢忘忧国”全诗和作者
- 3、为敢为卑忘忧国。意思是什么?
- 4、“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出自哪首诗?又讲了些什么呢?
- 5、忘忧国的前一句是什么?
- 6、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解释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什么意思
意思: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出处:陆游《病起书怀》。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扩展资料
《病起书怀》赏析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
请问“位卑不敢忘忧国”全诗和作者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赏析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文注释]
江干:江边。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作者点击]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赏析点津]
诗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的。诗人落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名句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为敢为卑忘忧国。意思是什么?
”为敢为卑忘忧国“,原文为“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1、出处:
宋代诗人陆游《病起书怀》所作。
2、出处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3、原文释义: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扩展资料:
原文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
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出自哪首诗?又讲了些什么呢?
这首诗出自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想必我们大家都知道,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更是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就算人到暮年,也依然忧心于民族、忧心于国家。
此诗著作于淳熙三年,那时陆游刚被免去参议官,在被免职后,陆游住所迁居到浣花村,生了一场大病,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此诗从身患疾病写起,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当时作者虽然身患重病,但是依然心存国家与江山社稷,体现了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豁达的胸襟。陆游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命运多舛,虽然时运不济,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与抱负,而是不断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出师表》表明自己为蜀国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陆游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唐诗宋词千千万,但是写诗之人的“用心”确是一样。
“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整首诗中,更是点睛之笔,不仅描述了作者当时的现状,更加给这首诗中注入了“灵魂”。虽然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十分低下,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那首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不能实现人生中的理想与抱负,但就算在平庸之中也要热爱祖国。立大事者也许可以轰轰烈烈,但是更多之人立足于平凡的生活之中,遵纪守法、不添乱、多多奉献就是爱国。
忘忧国的前一句是什么?
原句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前一句是“孤臣万里客江干”,出自《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病起书怀》为宋代诗人陆游被免官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在成都所作的诗作。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解释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这句诗的完整句式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坚毅之心。
《病起书怀》浅析
《病起书怀》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